《巴別塔之犬》讀後見

我認為保羅一路尋找愛妻死亡的心境描寫得流暢而溫馨自然,難以想 像出自一位女性之筆,但若要扯上「溝通」出問題,太言過其實。

「語言不同」與「溝通困難」並非絕對的負面,而是人與人之間努力 與前進的力量,保羅和蕾西當初不就因「方型蛋」、「旅行一周」溝 通得很良好嗎?不同語言往往激盪出不同火花,不是嗎?甚至有時不 需語言就能使人類溝通。

雖然有時溝通真的很困難,但是有誰是真能了解別人呢?甚至連自己 都不了解自己呀,人與人間不是就有很多「雞同鴨講」、「對牛彈琴 」、「牛頭不對馬嘴」嗎?而故事一路走到最後的爭吵,原以為揭露 所有問題核心──因書腰帶上寫「這隻學說話的狗,將如何說出他們 愛情的謎底?」讓人不斷期待狗終於吐出什麼象牙來、因為書名叫「 巴別塔之犬」,以為是溝通出現巨大障礙,但其實也不過是夫妻間可 能會出現的吵架對白,保羅不是完美的人,他也會憤怒情緒,這樣的 吵架若比起錢鍾書的《圍城》,實在算輕量級,鋪陳上的確有很虎頭 蛇尾或頭重腳輕的問題。

蕾西按照描寫很像是「邊緣性人格異常」症狀,心情明顯反應而導致 的情感不穩定(如強烈且陣發性的心情惡劣、易怒或焦慮,通常僅持 續數小時或幾天)、長期感到空虛、不合宜且強烈的憤怒,或對憤怒 難以控制;另外加上「精神官能症」症狀,保羅說得對,蕾西的確需 要幫助,而且是專業的幫助,若將蕾西自殺(按照作者解讀)的理由 歸咎於保羅不夠了解她,或保羅引以為自責,那實在太苛求平凡人/ 正常人了。也就是說,就算保羅解開了蕾西的心路歷程,不過即使再 重來一次,蕾西還是同樣會選擇一樣的作法,不知道何時,也許是下 一次衝動發生時。
這本書有點像美版村上春樹《挪威森林》、《發條鳥年代記》,男主 角不斷地在摸索、試圖進入對方的心理世界,也有點電影《時時刻刻 》的影子,不如書評說「原創性」很高,書評太炒作了吧,對諾貝爾 文學獎的作品都沒評得那麼high。

亞理士多德說過「沒有一個偉大的靈魂不混有瘋狂因子」,藝術家和 精神疾病有些微妙關係,以蕾西的性格特質與藝術天份來看,確實是 有些瘋狂因子存在,但佛洛依德也說,藝術家不同於精神疾病患者, 在於「他們知道如何由想像中回來,在現實中找到堅實的立足點。」 蕾西對保羅的愛或許能理解,但卻不夠成熟,我認為不值得歌功頌德。

留言

熱門文章